服务热线:025-86269058/86269628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我国图书编辑出版质量问题分析和对策

作者:苏城 来源: 日期:2013/5/22 10:38:12 人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我国的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现在全国每年出版二十多万种图书,其中有不少精品和传世之作。大量优秀图书的出版,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促使优秀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看到我国图书出版行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一行业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图书质量整体不高,行业效益增长较慢,出版结构失衡,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等,其中最突出,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图书的质量问题。

 

一、图书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无错不成书”现象十分突出

我国图书最近几年的编校质量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有较大下降,许多达不到国家质量标准要求的图书充斥市场,虽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图书质量管理规章和管理办法,加强市场监管,出版单位在提高质量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从新闻出版总署的图书质量抽查(侧重于检查图书编校质量)来看,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编校质量总体不高。以下几组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数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1997年8月,总署对23家出版社的26种工具书进行了编校质量检查,其中13种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0%。(2)“2005年全国少年儿童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中抽查图书总数量为721册,合格的有635册,不合格的有86册,合格率为88.1%,不合格率11.9%。(3)“2006年全国教辅图书质量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的790种与教材相配套的同步教辅中,合格图书726种。占抽查总数的91.9%;不合格图书64种,占抽查总数的8.1%。(4)2006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对58种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进行专项检查,结果不合格品17种,不合格率为29.3%,差错率最高的达万分之五点三。(5)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数据称,对382种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检查发现,合格率仅为19.37%,而不合格率高达80.63%,其中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五的有60种,占15.07%,差错率最高的达万分之二十二。这组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质量现状,也直接反映出图书编校质量方面有在的问题的确十分严重。

 

2、选题低水平重复与原创性作品缺乏并存

近几年,读者普遍感到图书市场品种较多,但真正内容为原创性的、质量高、可读性强的图书却较少许多图书内容大同小异,互相抄来抄去,图书选题低水平重复问题突出。对于出版单位而言,由于选题质量不高,低水平重复出版,直接造成了图书的平均印数不断下降,图书重印率、再版率下降,造成出版成本上升,出版利润率降低。据统计,199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12813种,定价总金额346,13亿,总印数71.58亿册(张),总印张360.45亿;200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22473种,定价总金额632.28亿元,总印数64.66亿册(张),总印张493.29亿,出书品种和总定价同比分别增加了97.2%和82.7%,而总印数同比下降了9.7%,每印张定价由0.96元上升到1.28元,增长3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图书品种、定价总金额的增长主要是靠出书品种的大幅增加、定价水平提高实现的,而平均印数却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3、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仍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和使用,图书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总体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质量问题。2006年6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公布了第十六届全国书市参展图书检测的情况。经过专家检测,抽取的3010种图书中约有2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印制质量缺陷,其中39种存在严重质量缺陷,占检测图书总数的1.3%(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全国书市不合格图书占总检测图书的比例分别为0.19%和0.15%)。这39种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图书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文字印迹不清晰、严重缺笔断划;双侧侧胶全开或无侧胶;掉页、散页:书页倒装等。

 

二、图书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盲目拓宽出版范围

出版社要拓宽出版范围,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出版相应图书的专业编辑人才。现在,有不少出版单位,不顾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人才状况,盲目根据市场大小和市场热点,介入自己不熟悉的出版领域、什么领域的图书市场大就转向这个领域,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书,而这种任意拓宽出版范围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图书质量为代价。以少儿书为例,全国少儿读物专业出版社只有三十几家,但2005年总署抽查2004年新版少儿读物723册,涉及的出版社就多达185家。又如古籍今译热出现后,一些不具备出版古籍书能力的出版社也参与其中。1994年,新闻出版署抽查了9家出版社出版的9种大型古籍今译图书,竟无一合格。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出版社应当坚持专业分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强做大,形成各自的优势和品牌,不编自己不熟悉、编不好的图书。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保证出书的质量。出版单位要想拓宽出版范围,必须先建立起相应的专业人才队伍。

 

2、未能处理好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不少出版社在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出书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出现困惑和偏差,出版社片面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加大出书数量和加快出书速度,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的人均工作量相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普遍大幅增加,平均增幅在5倍以上,有的达到10倍,出版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失衡越来越严重。许多出版社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编印发部门人员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矛盾,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提高编印发人员的素质尚需时日,同时大幅增加人员会使出版成本相应大幅增加。

 

3、质量管理弱化

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有些出版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受到冲击,而新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又未能迅速建立、完善;有些出版单位领导在思想观念上和实际工作中未能把确保图书质量作为第一位和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甚至有法不依,有规范不执行,导致图书质量下滑。如实行“编校合一”,随意减少三审、三校、审读环节等,导致质量问题不断出现。

 

4、专业技术人员未能履行职责,严格把关

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高质量的图书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帮助读者提高知识水平、技能水平、陶冶道德情操。但如果质量出现问题,会给读者带来精神和物质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人的一生,阻碍社会的进步。如宣扬封建迷信、邪教内容的图书就能使人步入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质量差的教材和教辅图书可能会影响考生的成绩,进而影响考生的命运;医学方面的图书如果出现药物剂量和用法方面的差错,还会导致严重医疗事故,甚至导致患者生命的丧失。图书质量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版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真正意识到图书质量的重要性,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薄弱,缺乏对读者负责的工作态度。

作为出版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是编辑、设计、排版,还是校对、印制人员都是图书质量链条中的一环,都应认识到图书这种产品的特殊性和图书质量对于读者的重要性,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履行把关职责,而不能用“文责自负”作为托辞,把质量责任都推到作者身上。

 

5、缺乏高素质的策划编辑和审稿编辑

现代出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精品图书是优秀的人才策划、加工、生产出来的。一个高素质的策划编辑要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敏锐的市场意识、一定的成本核算知识;一个高素质的审稿编辑要具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而我国目前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编辑人才素质和能力提高培养在许多单位基本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样,工作的高要求与编辑人才培养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图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6、校对力量弱化导致校对质量下降

当前“无错不成书”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轻视校对工作。其主要表现是校对队伍弱化。据调查,全国已有1/3以上的出版社撤销了校对机构:还有1/3左右的出版社虽然保留了校对科室,但编校人员配备比例严重失调;不少出版社推行“编校合一”,或者完全依赖社外校对。

 

三、提升图书质量的对策

 

1、在全体员工中培养和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常抓不懈

首先要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树立起“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行竞争,以质量谋发展”的质量观念。要让全体员工明确,一个企业想生存、发展,是否有竞争力,质量问题尤为关键;如果不把质量问题提到关乎出版社生死存亡的高度,必将在竞争中失去市场。质量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企业永恒的话题,领导一定要常抓不懈。比如,可以藉图书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之机,开展“质量月”活动,认真分析质量事故的性质,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总结教训,开展自查,从责任心、生产流程、规章制度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对过去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制订出科学、合理、严谨的工作(生产)流程及严格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以此提高广大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2、改革和创新编辑工作模式

编辑工作是出版社的核心业务工作,要在出版行业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努力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可以通过改革和创新编辑工作模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策划编辑制,建立起以策划编辑为图书质量中心负责人的编辑工作运行机制,来提高选题质量和图书整体质量。

针对出版社的编辑既要负责选题的策划和落实,又要负责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劳动强度较大,精心策划和认真加工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可以把策划和加工分开,让一部分编辑全身心投入策划工作,认真组织选题的规划和落实,另一部分编辑专注于书稿的加工,以保证图书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创建品牌图书,进而创建出版社品牌。

 

3、建立有效的图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

建立有效的图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离开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了“空中楼阁”。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图书出版单位为实现其所规定的质量目标,就需要分解其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并采取适当的控制办法,使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所有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质量体系。

图书出版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选题质量评价标准和选题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书生产质量的评定标准,图书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出版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人才。故出版单位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中,一定要把人力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应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和打造好四支重要队伍,即管理人才队伍、编辑人才队伍、生产人才队伍、销售人才队伍。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方面,第一步就是要借鉴国际惯例,在现有编辑人员基础上,利用社会劳动力,建立社外编辑队伍。加强编辑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同时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老编审严把质量关,加强编辑三审力量,建立起一支社内外老中青人员相结合的成熟的编辑三审队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胡国臣)